“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健康中国、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提升师生健康素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健康教育,提升师生健康素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形式、落实载体、完善制度,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帮助师生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健康管理能力,增强维护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主要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方面,其目标和核心内容分别为:
(一)健康生活方式
目标:树立现代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的基本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觉规避、有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
核心内容:现代健康的概念;高校师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健康决策和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饮食行为与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应用, 日常生活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与防范(食品安全五要素);睡眠与健康,睡眠不足与睡眠障碍的危害,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预防网络成瘾;运动与健康,科学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烟草危害及戒烟策略,毒品(新型毒品)危害及禁毒,物质滥用(酗酒、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等)的危害及防范;环境卫生与健康。
(二)疾病预防
目标:增强防病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提高防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核心内容:常见传染病(如流感、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基本知识、预防原则和常规措施;抗生素滥用对健康的危害,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意义和项目选择;常用的健康指标、正常范围,测定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如测量腋温和脉搏、血压等);正确选择必要、有效的保健与保险服务。
(三)心理健康
目标:树立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正确应对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必需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核心内容: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师生心理发展特点和相关社会因素;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表现,自我心理调适与技能,促进积极情绪与缓解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维护良好人际关系与有效交流的方法;心理咨询与服务利用,常见心理问题或危机的辨识与求助;珍爱生命。
(四)性与生殖健康
目标: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掌握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维护性与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内容:性与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友谊、爱情、婚恋、家庭与伦理道德;优生优育与适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愿怀孕和应对措施;常见生殖健康问题与自我保健方法;无保护性行为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常见性传播疾病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和预防措施,艾滋病咨询检测和服务,不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五)安全应急与避险
目标: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核心内容:突发事件与个人安全防范,意外伤害(触电、溺水、中暑、中毒、运动创伤等)的预防、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无偿献血基本知识,无偿献血是公民的义务;休克、晕厥、骨折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院前急救技能;动物(犬、猫、蛇等)抓伤、咬伤后的应急处置;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甄别不科学、不健康信息的技能与方法;实验、实习等场所安全要求与防护技能,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职业伤害;旅行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规避旅行中的健康与安全风险的基本措施和策略。
三、实施途径
(一)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1.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机构、队伍、经费等保障措施。开设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健全体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课外锻炼和业务训练、丰富竞赛活动。积极建立学生体质、形体、生理、心理健康素养监测、干预和评价体系。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核心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重点,强化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师生健康生活水平。普及合理膳食营养知识,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推进校内全方位禁烟,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良好风气,将学生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数。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以学生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毒品危害及应对知识,将毒品预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融合,提升我校毒品预防教育水平。
3.加强心理健康促进
强化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升师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干预力度,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和心理干预机制。
4.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开展师生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组织医疗自救互救、灾难自救、中毒自救等演练,促使自救互救素养提升,有效挽救生命,降低、减少二次伤害。
(二)健身行动促进工程
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学校规划,大力推进师生一体化健身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打造校园体育服务综合体,并提升健身场地设施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阳光校园”“快乐工作”健身计划,促进师生健身活动的制度化、普及化和特色化。大力发展师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健身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传统特色运动项目创新。实施大学生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实施教师健康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师生健身活动开展。
(三)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程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食堂、餐厅、超市、饮食店等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增强交通安全法律意识和安全常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师生安全意识教育,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处置救援等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加强大型活动、学生自发性节庆聚集活动治安、灾害安全防范。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不断提高师生健康体检覆盖率,加强重大疾病早期干预,建立完善师生大病救助计划,提升疾病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四、主要任务
(一)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制定健康教育教学计划,针对学生关注的健康问题,增加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系统传授健康理论知识,在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心理健康等方面增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责任部门:教务处、体育部、学工处、后勤处<医务室>)
定期开展“健康讲堂”系列主题讲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用新的健康教育观指导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面向学生群体宣传普及现代健康的概念,从饮食、睡眠、运动、环境卫生、网络利用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长期的身体锻炼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保持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式,努力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轨道,提高综合素质。(责任部门:学工处、后勤处<医务室>、各院、部)
结合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日,集中开展各类卫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借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中国学生营养日、世界禁毒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纪念日,通过海报、展板、条幅、宣传册等多种宣传材料,广泛宣传疾病所带来的健康风险,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大赛、演讲比赛、健康知识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大学生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责任部门:学工处、后勤处<医务室>、各院、部)
拓展健康教育载体,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新的健康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时机,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预防、心肺复苏训练、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结合阶段性、季节性疾病预防,以防病为切入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及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责任部门:学工处、团委、后勤处<医务室>、各院、部)
(二)多途径加强体育教学
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深化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设13门体育选项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在校期间有两次机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并辅以多种课下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人群的锻炼需求,保障学校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责任部门:体育部)
发挥体育俱乐部的针对性特点,调动学生锻炼的主动性。为丰富我校学生课余锻炼,由体育部教师牵头,各体育选项课负责教师指导,学生会体育部学生督促与考勤,组织技能娴熟且有教学能力的小老师成立体育俱乐部,以“鼓励和激励”为前提,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考评方式,每周固定时间,学生根据自身体育选项课选择进行体育俱乐部练习,实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责任部门:体育部)
(三)多形式充实健身运动
坚持每日早操锻炼,保障学生锻炼时间。现在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就业压力大,每天疲于各个教室间不停歇学习,很难有时间锻炼;有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常常熬夜甚至通宵打游戏,作息不规律,睡眠不充足,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合理作息教育。体育部利用早间时间,对学生进行督促锻炼,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早操(春秋季节进行韵律操练习,冬季开展长跑锻炼),保障学生锻炼时间。(责任部门:体育部、各院)
举办大型体育活动,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每年举办多场运动会,新生篮球赛、元旦长跑、秋季田径运动会、秋季趣味游戏运动会等赛事贯穿全年,丰富的比赛形式、合理的奖项设置、公正的比赛判罚、诱人的获奖奖励,成为学生奋力拼搏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参赛热情与锻炼的积极性。(责任部门:体育部、工会、学工处、各院)
开展有特色的教职工群体体育运动。继承和发扬田径运动会、游戏运动会、校园“微马”、跳绳等我校教职工群体性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有“季节”特点的体育运动。(责任部门:工会、体育部)
实施教师健身“五个一”工程。每位教职工经常性地参加一项健身活动,每年组织教职工进行一次体检,每年举办一场健康讲座,每学期举办一次教职工运动会,每季度举办一场体育比赛。教职工每周二、五下午16:00后,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开展健身活动。(责任部门:工会)
依托教职工社团,支持、鼓励教职工组建文体协会,带动教职工参加常态化健康活动。(责任部门:工会)
(四)多方位营造健康环境
创设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设置必要的卫生警示和标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责任部门:后勤处<医务室>)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采购、加工、供应、贮存等关键环节安全可控。加强食堂设施设备的定期维修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要依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制定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提高防控食物中毒事故的能力和水平。要经常进行自查,采取措施排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责任部门:后勤处)
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大对师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形成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体育部、工会、各院、部)
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统筹专门经费用于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为推动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打下坚实基础。(责任部门:体育部、工会)
(五)多层次打造健康平台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学校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数据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推进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实施教职工体质检测及心理测试计划,逐步建立教职工健康档案。(责任部门:教务处、体育部、工会)
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学校安全条例,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的指导和监督,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使用管理,切实保证使用安全。(责任部门:体育部、工会、保卫处、后勤处)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
要切实把健康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把维护和促进师生健康放在重要的地位,全力提升师生健康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明确分管体育卫生工作的校领导具体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完善教务处、学工处、体育部、后勤处、保卫处、工会、团委、各院系等多部门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二)加大经费投入
要切实加大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强化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及体育运动设施,充分发挥健康环境育人功能,促进师生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